五次会议第122号建议《关于高水平发展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的答复
感谢您对我市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您提出的《关于高水平发展旅游产业推动乡村振兴的建议》已收悉,现综合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等单位意见答复如下: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化落地与全域旅游创建工作推进,我市乡村旅游迅速发展,不仅丰富了居民闲暇生活,更是对发展农村特色经济,拓宽致富门路,盘活地方资源,激活消费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仅去年一年,我市就创建景区镇6个、景区村101个,傅家路村等11个村获评3A级景区村,新增 45家民宿创建预备单位,民宿总量增至27家,其中观海卫听涧民宿获评省等级民宿——银宿、达蓬山湖岸雅院获评宁波五叶级特色客栈,评定首批市级特色“旅游+”产业融合基地、研学基地各11家,正大现代农业生态产业园、胜山镇红菱基地成功创建宁波市级专项休闲旅游基地,海通有限公司成功创建省级工业旅游融合示范基地,培育首批旅游购物商店11家,举办“千年福地·慈溪游礼”特色旅游商品评选,评定特色旅游商品29件。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共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02座,其中3A级旅游厕所7座,2A级18座,A级旅游厕所23座,乡村旅游面貌和基础设施得到了有效提升。
我们十分赞同俞建权代表提出的意见,认为“城郊旅游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缺乏参与积极性及旅游人才建设”、“村镇旅游资源与发展动力错位,财政专项经费可持续性较差”等是乡村旅游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一针见血,鞭辟入里,所提出的三条意见建议,既高屋建瓴,又行之有效。近期及未来一段时间,结合代表的建议,我们将会同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等单位着重做好以下工作:
去年以来,我市以全域旅游创建为契机,大大提高旅游产业扶持资金,去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市财政安排1700万元旅游产业专项资金,其中对乡村旅游预计补助877.58万元,今年6月份新出台的《关于推动全域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去年的基础上,根据上级旅游产业发展导向和工作重心,优化了资金使用方向,尤其是在整体财政盘子缩水近一半的情况下,继续保持对乡村旅游的奖励力度:如对传统农业农户,鼓励其通过转型升级等手段,打造特色“旅游+”农业休闲项目,对建设费用给予15万元的补助;鼓励农民依托现有住宅房屋、集体闲置用房建设特色民宿,给予每间客房5000元的补助。对高水准旅游运营团队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给予每家10万元的额外奖励等。鼓励已经建成的、具有一定规模的3A景区村、特色旅游休闲基地的单位,提档升级,创建A级以上旅游景区,对其给予3万-50万元的奖励。此外,匡堰、观海卫等旅游特色乡镇也出台地方政策,对本地商户或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建设,给予政策或资金支持:如匡堰集中租赁闲置农房,统一规划改造,建成高水准特色民宿后,对入驻企业给予房租减免的支持。
此外,我们还通过统一包装、编制手册、集中推介、广邀客商、组团招商的方式,在浙洽会、宁波周等国内外高端展会、论坛上宣传推介我市乡村农旅项目40余个,还于去年首次赴上海举办了慈溪文旅体产业招商会,达蓬山天空之城一期、五姓村农旅融合等多个项目成功签约。以匡堰镇为例,短短一年时间,通过资源整合、集中改造的方式,盘活了一批闲置空房,岗墩民宿群、楝树下精品民宿村相继建成,实现了特色民宿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局面。
下一步,我们将在用好用足市级政策和资金的基础上,鼓励推广先进乡镇政策经验,举办外地客商来慈推介大会,促成资本与资源的深入对接,持续开发挖掘慈溪优秀文旅资源向特色文旅产品的转化。下步,市金融服务中心还将进一步加大支农信贷产品与模式创新,助推“3995”乡村产业振兴行动,将信贷资金向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倾斜,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重点探索农业涉旅保险新险种,为乡镇文化和旅游发展提供坚实金融保障。
一是依托我市“两进两回”行动计划(即“科技进乡村、资金进乡村、青年回农村、乡贤回农村”),实施“青春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建设一批共青团助力乡村振兴重点村,连续多年出台大学生在农业领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鼓励青年人返乡创业,吸引在外企业家、专家学者、务工经商者等新时代乡贤回乡返乡,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实施产业提升项目,提高园区整体基础条件,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高设施基础。目前,由20多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农二代”积聚而成的坎墩大学生农创园,以其完善的文旅设施、先进的经营理念、优质的农旅产品,成为知名的网红打卡地。近期正在开展提升工程,投资700万元,力争于明年打造成我市首个3A级农业类文旅创意景区。
二是在职业教育领域深入旅游专业建设,以设备投入、招生宣传、师资培养、校企合作、实习安排等方面加大资金和资源投入,从原在浒山镇职高和长河中专开设的旅游专业合并入行知职校后,创建旅游系,细分六大专业,实施“产教融合工程”、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招收订单班与企业联合办学,成立了旅游职教集团,部分企业参与学生的始业教育和日常的企业文化教育,校企共同培养适合我市旅游产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是开展帮扶对接,培训本土乡村旅游人才。对景区村、乡村旅游运营公司招引优秀人才,给予每人每年5万元的补助。对景区村引入外地高水准运作团队,开展人才合作,给予10万元补助。目前,桥头与上海国盛农旅、匡堰与上海乡伴、龙山与杭州大乐之野等先后达成合作关系,共同开发了五姓村、倡隆村、徐福村等景区村的特色旅游项目。与宁大科技学院旅游管理专业合作,成立专家智库,对创建的80多家景区村进行现场培训指导,确保旅游元素与美丽农村、城镇有效结合。多次邀请宁波、省级专家和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我市景区镇(村)、民宿、旅游厕所等创建主体和意向个人开展专题授课,累计培训单位500多家次。在景区村创建过程中,我们会同宁大科院专家团队,和90多个景区村开展点对点帮扶指导,帮助景区村培养旅游管理运营人才队伍,确保创建全部合格。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围绕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结合选调生工作和高层次紧缺人才招聘,面向“双一流”高校引进旅游管理相关人才,同时在部分班次开设了乡村振兴方面的教学课程,通过集中学习、网络课堂、送教下乡等形式,加强对市管干部、基层干部乡村旅游方面的培训。
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产业扶持政策的激励作用,进一步加大旅游管理相关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加强基层干部乡村旅游培训,更好服务保障文化和旅游发展。
我局十分赞同您“打好旅游持久战,提升造血能力”的意见。近年来,我们在依托全域旅游创建,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的同时,十分重视内核赋能,通过开展地域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因地制宜,依托片区的自然山水禀赋,在《慈溪市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十四五”旅游和体育发展规划》中,赋予“三线一区”的核心产品布局的文化内涵:如以秘色瓷和上林湖国家遗址公园为IP,打造南部秘色青瓷古韵线;依托徐福传说、民国风情为IP,打造达蓬山、伏龙山等东部综合性养生运动度假区;以棉花、晒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展示为内涵,打造以农业体验、乡村休闲度假的北部沧海桑田农业线;以文化创意、文艺演出、文化消费为核心,打造中部都市人文风情休憩区。尤其是南部沿山线,我们以打造天然雅致的南部山水画卷为目标,以青瓷文化、徐福文化及鸣鹤国药文化、红色文化为引领,依托区域内各乡镇的红色资源、民俗、农业、工业及自然旅游资源进行了先期的分区概念规划,并提供了意向图纸,为下步的详细规划打好了基础。又如在中部都市休憩区,我们依托森林公园等优质的“都市之肺”生态资源,和fm39浙江之声合作,举办氧气音乐节,组织专场线路,以音乐节庆搭台的形式,展示了慈溪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城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截至目前,我市在旅游IP领域多点开花:“旅游+工业”方面已培育徐福红木等省级工业旅游基地5家,推出“海通美食游”、周巷“古玩家具游”、龙山“徐福手作游”等特色工业旅游线条;在“旅游+研学”方面,已经与教育局联合评定我市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基地11家;在“旅游+非遗”方面,已经推出青瓷非遗游线条,越窑青瓷和虎头鞋成为首批省非遗优秀旅游商品。
此外,我们还创新宣传营销手段,充分运用H5、微视频、微电影等宣传模式,利用慈晓、慈溪发布等新媒体矩阵,形成蕞强氛围,来宣传推介慈溪旅游产品。入在央视《美丽中国》投放城市形象广告,与央视联合拍摄《味·道》等系列专题片,在浙江FM93交通之声、宁波南塘老街城市旅游之窗等平台开展宣传推介。探索“直播+网购+互动”模式,书记、镇长直播带货,在上林湖青瓷文化传承园开辟网红直播间,与网易直播签订合作协议,通过网红直播“云推介”。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聚焦“吃、购、游”,通过资源整合,创意设计,场景应用等载体手段,构建慈溪有味,慈溪有礼,慈溪有游三大主题板块,形成慈溪文旅宣传推广的重要名片。
“十四五”期间我们将以全域景区化和全域旅游发展为引领,依托南部沿山一带历史文化、自然山水、特色产业等资源禀赋,通过点上提升、线上打造、面上拓展,发挥步道景区等多元价值,做优乡村景观风貌,强化人文内涵展现,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加快人才培育,增加自我造血能力,不断推进农文旅体深入融合发展。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