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个首试项目彰显“慈溪智慧”
慈溪新闻网讯 作为工业社区的重要一环,前不久,坎墩街道通过对所有村所涉制造业小作坊调查排摸,决定1322家小微企业中的600多家符合环保、安全生产要求的五金机械企业,“平移”到街道工业园小微企业园一期,既整治了一批“低散乱”,也解决了一批小企业小作坊转型升级的出路问题。
创造慈溪速度,建立“工业地图”。市域产业治理办相关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示,经过不到半年的排摸谋划,目前,各镇(街道)、各部门已完成今年组织实施全域产业治理项目的36个方案,涉及整治淘汰、改造提升、园区集聚、搬迁拆除四类。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建立了以亩均论英雄数据库为支撑,以工业用地、行业空间布局为核心的“工业地图”,直观展现了工业企业用地及效益、产业空间布局现状等,引领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今年将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00家,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400家;亩均工业增加值、规上企业亩均税收提高10%以上,新增小微企业园3个,改造提升工业区块3个,盘活低效工业用地1000亩。
慈溪工业市场主体多、创新活力足是蕞大特色,但存在“低散乱污”、“两小”企业和低效企业数量多的蕞大结构性短板,这些企业分布在镇级工业园区、村级工业集聚点、村庄内,存在安全、环保隐患,无序失管。如何在治理中“聚”起来、“管”起来,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长远性、全局性发展难题?我市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筑牢安全生产底线,全方位、全领域、多层次开展环保、安全问题大排查、大整改,正探索形成三种模式:一是坎墩模式,由村里集聚到镇工业园区内,建立园中园;二是观海卫模式,启动五里、东山头村级工业集聚点改造建设,促进村级“低小散”企业治理提升;三是掌起万洋众创城小微企业园整治提升模式,加强运行管理水平,对入园企业针对安全、消防、环保等问题进行排查、整治、提升,提档提标,创建省星级小微企业园。
坚持“规划引领、入园集聚、绿色低碳、安全发展、集约高效”的方向,我市以全域空间综合治理为引领,全力打好制造业全域产业治理这场硬仗,正围绕“铸安、治污、提效”主题,结合兴水治水、三改一拆、无废城市、美丽城市、美丽乡镇、片区中心村建设深入展开。到2025年在整治淘汰提升“低散乱污”和“两小”企业3000家。同时,涉及9个镇的重点块状行业深度整治取得明显改善,包括桥头废塑料,逍林拖鞋行业,长河橡胶,胜山、匡堰服装产业,附海、新浦、周巷家电及相关压铸加工,横河轴承等。
整顿中促规范,创新中求提高。逍林已制定了《室内保暖拖鞋行业纳税评估标准》《逍林镇“低小散”行业整治实施细则》,实行鞋企税款返镇部分全额返村机制,去年村镇集体增收达16%以上。目前,已将850多家鞋企录入“一户一档”消防数据库,累计收到保证金1189.8万元。今年正逐步推进落实“五个一”措施,打通原料加工、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全产业链服务体系,预计总投入1000万元。即规划建设一条鞋业增值链,青春路-环东路-大众路的鞋业特色商贸街改造提升;建立一个拖鞋产品团体标准,完成100家以上团标实施推广;推动贯彻落实一个管理标准,拖鞋行业生产现场管理标准,生产效率提高10%,总体空间节约1/3;开展一次设计启蒙运动,与东华大学等大专院校开展设计对接,已举办了一次全市拖鞋设计比赛;谋划建设一个鞋业小微园区。
发挥环保硬核力量,凝聚绿色发展共识。长河镇通过长河橡胶小微园公司化运行一举扭转橡胶块状经济“低散乱污”现象,破解用地空间、环保、消防等突出问题。创“五统一、三自主”园区环保化运行新模式,即统一筹资、统一布局、统一设计、统一环评、统一监督,自主安装设备、自主工艺、自主经营。按照国家环评要求,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引入环保管家,提供设计、设备和工艺技术、评估、定期检测等一站式环评解决方案,对园区进行规范化管理,实现运维升级、管理升级、环境升级。目前园区内已有39家橡胶企业入驻投运。对270家无环评且整治无望的橡胶企业则实施了关停。正进一步加强数字化监管力度,推进企业入园集聚。
桥头镇今年对全镇所有再生塑料加工生产企业整治重点是污染防治攻坚、规范开票纳税。制定电量与产量匹配标准,规范企业开票纳税,促进再生塑料行业企业“进规升级”,拟新增进规企业1家,行业年产值相比2020年翻两番,达到5亿元以上;创建示范样板车间1个,计划投入1200万元用于解决生产方式落后、低效污染等问题,已与浙江大学合作开发拉丝、废气模块化、集成化集成系统。截至目前,已完成更换环保处理设备装置3台,设置管道无人隔离车间18间,更新拉丝机18台,配备隔断房带吸尘装置18套。
以空间变革带来产品创新、产业升级,树立拆、转、升并举“白沙路标杆”。今年,该街道重点实施沿新城河各工业集聚点拆迁,计划分三期完成94.4亩、264户企业和作坊拆迁。根据白沙路“中心城区东部智慧产业新城”初步框架,将通过现有工业空间整合,盘活低效工业用地1500亩,打造都市绿色工业核心区。区域内环杭州湾智能产业园先行先试做样板,突出产城融合,深化产教、产研、产融和产文融合发展,探索以市场化为主,依托平台、企业和产业链招商引智。今年,力争创建成为省四星级小微园区,入园制造企业总数达到50家,新申报人才项目8只,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家,纳税销售超过20亿元。打造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板,依托龙头带动,谋划建设文化展示中心、创新研发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和展示交易中心,引进先进制造装备,发展功能性面料和时尚服装制造,实现产业格局的高质量重构。
放眼长效,立足源头,通过规划刚性,积极发挥项目安评、环评、能评等作用,高质量把好项目准入关,推进集聚发展。我市正按照“村居无制造,制造业入园发展”的方向,原则上严格控制村庄内非工业土地上新办工业企业,对于利用非工业土地上的房产作为制造业经营场所的企业,镇(街道)出具产权说明需严格把关,市场监管部门对不能提供相关说明的此类企业不予登记,供电部门一律不得对此类企业加装三相变压器,坚决杜绝边治理、边新增“低散乱污”问题。同时对边界以外的清除、拆除或移到园区内。今后,全市工业用地80%将集中在工业园区,90%的工业用地集聚在城镇开发边界之内。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