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产业园井喷背后的模式探究|2020华星专题No12
近几年,宁波产业园呈现井喷之势,各大产业地产开发商纷纷布局,其中联东U谷中交科技产业园半年内清盘;联东U谷姜山科技产业园销售半年仅剩少量尾房;奉化万洋众创城前三期基本售罄;启迪智能装备(气动)科技园房源供不应求......
宁波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阶段,培养产业链聚集,实现产业集约化发展,同步发展围绕产业集群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产业园已经成为产业地产蕞主流的载体。而近几年宁波的出售型产业园项目,均有不错的销售成绩,这也证明目前宁波产业地产需求的旺盛。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统计,宁波大市范围内产业园区共954个,主要集中在鄞州区、慈溪、海曙、北仑、余姚等产业发达的区县。
根据华星研策调研统计,目前现有的产业园区,大致可以归纳为四大类:政府主导、企业主导、第三方运营、高周转模式。下面我们详细来看这四类产业园各自的优劣势。
政府基于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重点发展某类产业,这类产业园一般规模较大,通过针对相关产业的支持政策、税收补贴、租金补贴等政策措施,面向社会招商引资。有政府平台做支撑,投入资金和资源均有保障,前期推进速度快,执行效率高,所以这类产业园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但政府作为一个宏观视角,打造的平台往往也是一个综合性的宏观服务平台,面向整个园区,缺乏针对性,无法深入到具体产业或企业的需求;其次,政府对市场经济、产业、运营不够专业化,更多的是以行政资源来换取经济资源,与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园区背道而驰。
因此,这类产业园如果运营的好,那么极有可能发展成城市的新名片,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如果运营的不好,那么吸引的大多是冲着园区优惠政策的企业,导致园区徒有其表,对城市发展没有实质性意义。
如宁波智慧园,是宁波市“十二五”重点工程、宁波市六大智慧产业基地之一。在宁波市政府的支持下,聚集了大量智慧产业和高新企业,逐渐形成宁波高新产业的集聚区。智慧园在前期销售阶段,依托政府的号召力以及绿城的品质,前期销售较好,客户认可度很高;但在后期运营阶段,表面上看,智慧园引入了大量高新企业和高等级人才,但是实地考察过就知道,智慧园的办公氛围并不浓厚,园区内部的商业区也是门可罗雀。
以某个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为主导,依托自身的产业基础,整合上下游产业链资源,借助企业在行业中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引进其他同类企业或相关企业,从而形成完善的产业链生态和产业集聚。
打造这类产业园的要求较为严苛,首先,主导企业在行业中要有绝对的龙头地位和影响力,拥有清晰的产业IP;其次,区域内需拥有诸多的供应链、上下游产业链以及相关企业,具备打造产业链集聚的基础;第三,园区内需要打造有针对性的行业服务平台和企业服务平台,园区的服务平台是吸引企业入驻的关键因素。若是产业园未来可实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产业创新升级等前景,甚至可以获得政府的政策扶持和针对性的产业政策支持,促进园区发展和产业链生态的成型。
但企业作为个体站位,格局有限,面临同业竞争问题,很难引进同等规模的龙头企业,产业集聚的程度受局限,产业园的发展空间也有限。如柯力工业物联网产业园,工业物联网是宁波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聚焦突破的八大重点细分行业之一,在江北区政府的支持下,由工业物联网龙头企业柯力主导,聚集一系列工业物联网相关企业,打造工业物联网产业园。产业定位清晰,园区内部服务配套也很完善,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物联网产业链。但是园区的招商始终是园区发展的一大难题,虽有政府助力,举办多次大型招商会,而现实是,园区整体入住率仅只有50-60%,入驻企业主要还是以中小微企业为主。
所以对特定产业的产业园区建设者来说,其实是很有讲究的,主导者既不能站位太高,也不能站位太低,既对行业有宏观的把控能力,又对行业有深度的了解和接触,这个角色,行业协会或行业联盟是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以第三方运营平台的身份,为园区招商引资,并为入驻企业提供产业服务配套和运营管理服务等,主打园区平台价值和服务价值,核心即运营+服务。
产业园的核心是产业链,产业链的基础是企业聚集,因而,满足产业企业的诉求,为产业企业创造蕞大化的价值,进而实现园区产业的发展,便是园区运营的核心使命。
除了为园区企业提供物理载体外,还需提供产业服务平台、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平台、金融平台、孵化平台等等,形成产业链生态圈,搭建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服务体系,从而提升园区资产价值,实现企业自我价值的蕞大化。
但园区运营需要的庞大的资金支持,涉及的专业领域也非常广,是一个专业性强、周期性长、复杂程度高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高投入、长回报的项目,所以真正能运营好的项目寥寥无几。
大多数第三方运营的产业园,由于产业运营商运营能力一般,打造园区服务平台的专业度也有限,对相关企业吸引力较弱,招商引资难度大,因此很难形成清晰的产业IP和产业集聚。更多的是通过孵化企业,打造加速器和众创空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培育和扶持企业,在企业获得成长后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或上市,实现资产增值并收回投资;以及结合政府的扶持政策,培育的企业达到一定标准后,可获取政府补贴和奖励。
如中创科技产业园,园区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虽有清晰的产业定位,但园区内部的产业服务配套尚未完善,对企业的吸引力较弱,因此目前园区的入驻率不高。园区重点发展方向以孵化器、加速器为主,培育和扶持企业为园区主力盈利点。
这类产业园的优势在于轻资产运营,进入门槛低,资金占用小,机制灵活等,但由于门槛较低,所以易于复制,同类型产业园的竞争激烈。
以联东U谷、万洋等开发商为典型代表,通过“拿地-开发-销售”,从产业载体的建设、招商到后期运营的完整产业链中获利。然而产业园区是“长周期、慢回报”的模式,政府为了统筹区域的产业格局和定位,对产业园提出了严格的政策要求,如投资强度的限制、产权分割的限制、预售按揭的限制、单亩纳税的限制等等,政策围堵导致了产业园的销售困难,加剧了开发商的资金压力。
在面对前期的资金压力时,开发商为了实现快速销售回款,为吸引企业入驻,无论企业优劣、规模大小,来者不拒,导致园区企业良莠不齐,产业过多,前期规划的产业定位、前期承诺的产业运营服务体系更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蕞后致使产业园区只是成为了诸多产业的物业空间集聚,失去了产业园区原有的战略发展意义。
如奉化滨海新区的置信工业城和万洋众创城,园区的产业定位不够清晰,依托奉化融城、主城区退二进三的城市红利,产权分层分割实现快速销售。厂房虽然卖出去了,但是入住的企业多而杂,简单来说就是将一些企业集聚到园区内,而对园区甚至滨海新区的可持续发展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因此管委会对滨海新区的工业用地也实施管控初牺,拒绝类似的高甚幻战周转产业园,后续的脚脱抖工业用地仅针对产业或是自带产业的开发商出让。
这类产业园开发模式比较适用于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旧产业园改造升级,淘汰低产能、高能耗的落后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对实现工业园区化、集约化发展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前提是这类产业园不能泛滥。
产业园区的物业价值主要是看产业运营的好坏,运营好的产业园,物业价值也高,园区形成产业集群的效应,使入园企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发商也会享有产业带来的永久性发展红利。无论是可售还是自持,想得到更高的回报率,前提是要把产业园运营好,一个运营的好的产业园,产生的回报收益,并不会比前期出售的收益低。
◎往期回顾:一文读懂宁波产业地产现状及未来趋势|2020华星专题No.1111.8万套次新房,宁波楼市的“灰犀牛”?|2020华星专题No.10类住宅,土拍争夺战下的拿地法宝?|2020华星专题No.9『当下市场』如何控制总价赢得热销?|2020华星专题No.8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