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杭州湾新区首次联合举行项目集中开工仪式 释放出哪些信号?
12月3日,慈溪市和杭州湾新区首次联合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29个重大项目在年底前陆续开工,总投资234.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1亿元。那么,这次活动释放出哪些信号呢?
在开工仪式讲话中,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主任、党工委书记,慈溪市委书记杨勇说:“杭州湾新区和慈溪以融合发展为主题举行集中开工仪式,旨在推动慈溪、新区加快融合步伐,集合两地优势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杨勇作为两地的主要负责人,首次提出了“合力打造宁波都市区北部中心、长三角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新目标。
眼下这个阶段,说到慈溪与杭州湾新区,必定会想到前湾新区。此次活动也邀请了前湾新区指挥部的常务副总指挥阮志贤参加。在他看来,此次联合集中开工,标志着慈溪市、杭州湾新区融合大发展格局的到来。
同时,这次集中开工仪式举办地的选择颇有意味。选择在浒运公路(坎墩永安路-新区滨海大道段)工程现场进行,是因为该工程是推动市区融合发展的标志性大项目,既是加快推进宁波前湾新区建设的关键一步,还是高铁场站建设的重要配套工程。
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投资不仅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推动力,更是投资主体对于区域未来发展信心的体现。此次活动,29个重大项目在年底前陆续开工,总投资234.7亿元,其中超过半数的投资主体为企业。
化危为机,创新制胜。抢抓“宅经济”“智能经济”新机遇,无论是慈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亿日科技投资4亿元的年产2000万套机器人元器件项目,还是慈溪滨海区的三禾厨具投资3.9亿元的年产1500万只不锈钢锅及铁锅、2000万只铝锅生产基地项目,都将巩固各自在智能制造元器件、厨具领域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领先优势,这两家企业今年前三季度业绩都逆势增长30%以上。
这些企业果断出手投资的坚实步伐,可以看出对项目落户区域的信心,从更宏观的角度看,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的稳定向好与国民经济的不断回暖,消费市场已经逐渐摆脱了疫情的困扰,制造业有效投资信心回来了。
两地经济回升向好发展的良好势头以及投资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都可以从前三季度的数据中得到印证:
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慈溪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400.2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3.1%,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比全省和宁波市分别高0.8个和1.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升14.3个和3.0个百分点。前三季度,慈溪市级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2.9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4%,比一季度、上半年分别回升10.5个和3.0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慈溪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7%,增速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分别回升13.7个和2.4个百分点,高于宁波市增速3.6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同比增长8.1%,其绝对额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78.8%。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9.7%,增速比上半年提高9.0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杭州湾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7.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6.7%,增速继续保持全市头部;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72.4亿元,同比增长18.1%,列全市第二,其中项目投资101.4亿元,同比增长23.2%。
慈溪项目呈现制造业项目集聚特征,基础设施类项目多为改造提升型,体现其强大的工业基础和城市更新步骤。而杭州湾新区项目,集中在汽车产业,比如拓普的轻量化底盘总成项目、福尔达的车联网终端产品研发生产项目,以及民生配套,比如均瑶世外教育项目、杭州湾新区自来水工厂项目等,体现其产城融合新城的定位,另外还有一些产业园项目,则是广阔空间优势和区位、政策等优势的体现。
这些差异,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融合共赢。杨勇在阐述此次活动目的时说:“要加快两地之间的产业互补、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以及教育民生等互享,以两地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来抢占和体现宁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桥头堡地位。”
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举行重大项目集中开工仪式,既是冲刺四季度、蓄力开门红,又是收官“十三五”、展望“十四五”,承上启下的意义显著。在接近年底、各项工作繁忙的时候筹备、举行这样的活动,体现出两地对于区域发展的紧迫感。
“高铁时代”“前湾时代”“长三角一体化时代”,机遇当前,如何抓住?杨勇在讲话中透露出未来的策略依然是“项目为王、招大引强”——慈溪力争每年签约项目总投资350亿元以上;到位宁波市外内资超百亿元,制造业占比40%以上;杭州湾新区要聚焦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力争每年引进产业项目投资350亿元以上。
有了目标,如何实现?一是提前谋划,聚焦交通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紧盯对重点产业有延链、补链、强链作用的重大产业项目,做深做细前期,丰富项目储备。
二是提速提效,坚持无缝对接、一抓到底,推动签约项目快落地、落地项目快开工、开工项目快投产、投产项目快见效,实现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循环。
三是改革创新,深化招商体制机制、国资国企等重点改革,完善跨区域招商合作、项目谋划、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等工作机制,以创新的方式、超常的手段有效破解各类要素瓶颈制约。
四是全员服务、服务争效,增强服务项目的意识和本领,积极投身项目建设主战场,当好“店小二”,靠前一步、提前介入,为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一条龙”服务。(黄程)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