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开新篇慈溪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清流澄碧、水光潋滟,在不少生态河道,鱼儿游弋欢跃,葱绿树木倒映。日前,从宁波市生态环境局慈溪分局传来喜讯,慈溪市再添一块省级绿色招牌,省政府发文命名第五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慈溪榜上有名。
近年来,慈溪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联动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美丽镇村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等全领域生态建设。通过持续努力,环境质量持续向好转变,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2020年,慈溪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49,同比下降14.7%;空气质量优良率为89.3%,同比提升12%;PM2.5平均浓度为29μg/m3,同比下降19.4%。慈溪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市控以上断面水环境质量达标率达到85.7%。
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治水、治气、治土、治废,一场场治污攻坚战在慈溪大地相继展开。从2017年始实施的水污染防治五年规划和7个专项行动计划,以“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为抓手,组织实施“控源”“截污”“生态提升”专项行动,三年累计完成投资53.33亿元。慈溪市还加大水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加快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并通过成立治气攻坚专班,实施挂图作战和专职化运作,着力打赢蓝天保卫战。强化科技治气和精准治气能力,开展黑烟抓拍、高空瞭望、走航监测,建设投运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数字化管理平台,大力推进工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三年累计完成整治提升352家,完成2个重点工业园区VOCs废气治理。与此同时,全力打好治土治废攻坚战。建成投运全宁波首个小微企业危险废物收集贮存转运试点项目,生活垃圾炉排炉提标改造工程、餐厨垃圾处理项目(二期)、厨余垃圾处理项目相继建成投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实现城乡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大力优化生态空间格局。近年来,慈溪市进一步加大平原绿化、森林抚育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近三年累计完成平原绿化9832亩、林相优化820亩、森林抚育5085亩,森林覆盖率达19.76%。三年累计建成省级森林城镇3个,宁波市级森林城镇1个、省级一村万树示范村11个、国家森林乡村4个。系统推进生态建设和保护,加大生态环境整治修复力度,三年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6.5平方公里,建设绿色矿山3个,治理废弃矿山22座。同时,绿色生活方式在广大市民中逐步形成,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质量提升取得阶段性成效,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通过加快推进“三改一拆”行动,全面推进美丽城镇建设,高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慈溪市成功创建成为2018年度省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和2020年度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省级优秀县(市、区),3个村列入2020年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农村环境面貌极大改善。
生态经济发展提质增效。深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有国家级单项冠军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数量居宁波首位。同时,大力培育发展智能经济,已累计培育智能制造服务公司50家。全域旅游产业得到发展,去年顺利通过省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验收,鸣鹤古镇创建成为4A景区,上林湖越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4家单位通过3A级景区创建景观资源评估。在推进“百千万”景区化工程中,慈溪市城区创建成为省3A级景区城,创建景区镇6个、景区村101个,傅家路村等11个村获评3A级景区村。
据了解,接下来,慈溪市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在巩固和提升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果的基础上,争创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并通过全市域兴水治水、清新空气示范区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等抓手,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中欧班列(渝新欧)首发跨“两海”线路
青岛头部海水浴场6月1日正式开放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