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慈溪产业信息 > 正文内容

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迈出新步伐

admin6个月前 (09-27)慈溪产业信息35

  原标题: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迈出新步伐

  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迈出新步伐

  宁波自2019年成功创建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以来,截至目前,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1257家,行业年总营收633亿元,实现利税超30亿元,总营收占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55%。今年上半年,在疫情影响下,人力资源行业总营收仍超300亿元,占全市其他营利性服务业营收的45.7%。宁波持续引进新企业、开拓新渠道、打造新平台,依托“一核驱动多团组联动”产业布局,在全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核驱动多组联动,打造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新“引擎”

  自2019年8月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核心园(以下简称“核心园”)正式挂牌成立以来,截至目前核心园已引进培训、猎头、外包、法务咨询、员工关爱、国际人才服务、国际教育游学等多个业态,入驻机构达25家,孵化区机构16家;重点机构办公区机构9家。园区机构2019年产值为26.8亿元,纳税0.64亿元。在园区整体发展上,核心园按照“功能完善、机制健全、运行有序、服务规范”要求,积极引进和集聚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尤其是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立“立足当地、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集聚高地;充分发挥园区人力资源服务的孵化功能,大力培育、引导、扶持园区中小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做大做强,将核心园打造为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的孵化基地;整合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核心竞争力,把园区打造成为服务产品齐全、专业化程度强、技术含量高的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基地;创新园区投融资政策,推动政府、金融机构、中介机构和企业更深层次合作,促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一核驱动多团组联动”,正是宁波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园区集聚发展新模式。该模式以核心园等中轴园区带动,各产业园多团组联动,产业园作为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新引擎和示范新窗口,正引领并带动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发展。按照“集聚产业、孵化企业、培育市场、打造高地、服务人才”的功能定位,创新运用市区共建模式,重点强化“一核驱动”引领,着力发挥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核心园等5个市区园区作为核心中轴的带动示范作用。积极推动区域联动布局,形成了北仑、保税、镇海、余姚、慈溪等5个北片产业园区和宁海、象山、奉化等3个南片产业园区(筹建中)等多团组联动的产业集聚格局。加快推进产业协同发展,通过聚焦服务重点产业和企业发展,建成了北仑临港工业、江北建筑产业、镇海石化产业等一系列“小而美”“专而精”的特色化、专业化产业园区,成功打造并不断推进“多团组联动”的“区域联动”和“产业联动”。目前,全市产业园集聚总面积超10万平方米,集聚机构280余家,服务产品120余种,营收超250亿元,实现了产业布局和服务全辐射。产业园发展的“宁波做法”影响力不断提升,该产业园已成为重要的发展经验输出地。

  政策产业多点开花,助力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业腾飞

  在完善政策体系方面,宁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创新提出扩大人力资源服务业态、探索建立行业产业发展基金等举措,并就支持国内外知名机构入驻宁波发展、打造产业集聚园区等展开了宁波实践。加大资金保障,宁波市财政投入建立首期规模3000万元的产业发展基金,并每年从市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中再安排500万元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市场主导推进重大品牌建设,以“互联网+”为主轴,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确立并巩固了宁波在行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发挥行业协会和机构优势,常态化搭建重点产业人力资源服务供需对接平台。

  在产业发展方面,宁波坚持跨界融合,形成“人力资源+资本+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支持鼓励人力资源企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探索新兴业态,创新服务方式,提升供给水平。发展混合所有制人力资源服务业,中国宁波人才市场产业孵化基地成立了国内唯一一家专注人力资源产业投资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与知名机构合资组建了6家混合所有制人力资源企业。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支持企业运用O2O模式拓展业务,如“伯乐遇马”向全生态链模式发展转型,已孵化人力资源初创企业100余家,其中2家已挂牌新三板;与江西省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江西伯乐遇马公司,目前共运营了江西7个产业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据统计,宁波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在册工作人员总数为25585人(同比增长108.8%),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共计服务558万余人次,帮助实现就业和流动人数约133万人次,服务用人单位17万余家次。特别是今年疫情期间,全市共有1000多家机构为1.3万余家重点企业输送到岗员工约25.9万人,新布点设立了64个省外劳务工作站,有力支持了企业复工用工。(发布日期:2020-09-2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两天一晚的深入探讨,值得期待,邀您一起共享知识盛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葛毅明微信号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

分享给朋友:

相关文章

与菱相约共富同行——慈溪市第六届红菱节在胜山开幕

与菱相约共富同行——慈溪市第六届红菱节在胜山开幕

  胜山镇蕞新城镇形象宣传片《阅见胜山,共商繁华》。从历史人文到地域风情,从民情民生到产业发展新格局,与您一同感受胜山镇与日俱进的蝶变新颜。   一只红菱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9月29日上午,2022年慈溪市第六届红菱节启动仪式在胜山镇红菱基地隆重举行。副市长董维波出席并宣布开幕。   ▲副市长董维波致辞并宣布慈溪市第六届红...

全国头部!这份榜单慈溪登顶!

全国头部!这份榜单慈溪登顶!

  据了解,该榜单由中国数字经济百人会、众诚智库联合发布。评估主要从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空间承载力、投资区位、产业发展基础、高端要素供给、县生态环保条件等6个维度开展,同时考虑到国家级和省级不同发展层次的园区即产业载体级别、资本要素支撑、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差距,分别设置了产业园区级别、县产业基金规模和人居环境三大加分项。   表1 2021年我国投资环境100强县(市)...

前湾东风劲慈溪风云起前湾新区的产业规划有三大重点

前湾东风劲慈溪风云起前湾新区的产业规划有三大重点

  一是强化先进制造业核心优势:积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对接宁波“246”产业体系,聚焦新区“134”优势产业,包括汽车万亿级产业;高端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等3个五千亿级产业;关键基础件、智能家电、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4个千亿级产业。   目前前湾新区已引进2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汽车、通用航空、智能电气制造、新材料、生命健康、高端装备制...

前湾新区空间规划公布!预留至宁波市区的市域铁路通道!

前湾新区空间规划公布!预留至宁波市区的市域铁路通道!

  原标题:前湾新区空间规划公布!预留至宁波市区的市域铁路通道!   宁波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今天公布已获批复的《宁波市前湾新区空间规划(2019-2035年)》。   按照规划,到2035年,前湾新区要基本建成“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标志性战略大平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基地、沪浙高水平合作引领区、杭州湾产城融合发展未来之城”,常住人口规模达到125万人。...

升级产业平台 慈溪四大龙头项目昨集中开工

升级产业平台 慈溪四大龙头项目昨集中开工

  昨天上午,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迎来晋升省级开发区后的首个“集中开工日”慈溪海尔产业园、丰树(慈溪)现代服务产业园、宁波公牛装饰开关生产基地、宁波新美居国际建材城等四大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超过65亿元。由此,慈溪滨海经济开发区这一慈溪战略主平台向“千亿级海洋经济大平台”又跨出一大步。   今天的投资,明天的后劲,未来的希望。近年来,慈溪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

厉害了慈溪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我省唯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厉害了慈溪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我省唯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原标题:厉害了,慈溪被认定为全国首批、我省唯一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昔日荒凉的盐碱地蜕变成了生产要素集聚、建设水平一流的现代农业发展平台。日前,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公布首批2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认定名单,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上榜,是我省唯一一个入围的产业园。   ◆浙江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体规划图   2017年6月列入首批国...

可入药、泡茶浙麦冬在慈溪这个产业园“安家落户”!

可入药、泡茶浙麦冬在慈溪这个产业园“安家落户”!

  将准备好的麦冬苗垂直放入土穴,两边用土压紧,使苗稳固直立于土中;栽种后浇水……近段时间,在慈溪崇寿浙麦冬特色产业园,麦冬种植如火如荼进行中。农田里,一排排被植入土中的麦冬苗赫然眼前。   崇寿种植麦冬的历史已有近200年,是浙麦冬主产地之一。目前,该镇麦冬种植面积约1200余亩,居宁波全市前列。“这两年,我镇在傅家路片区着力打造一个集选种、育种、种植、参观、销售于...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项目

  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引领带动农业现代化的引擎。2017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累计安排中央财政奖补资金131.1亿元,支持创建了200个全产业链发展、现代要素集聚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各地创建了5000多个省、市、县产业园,形成了上下联动、梯次推进的建设格局。2017年至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创建了六批,头部批11个,第二批30个,第三批2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