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周巷镇
周巷镇地处杭州湾南岸,位于慈溪、余姚、上虞的三市交汇地带,南依329国道,北临杭州湾,是长三角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体系中的五级小城市、慈溪市城乡一体化规划布局“一中心四片区”的西片中心。目前,全镇区域面积达到82.6平方公里,下辖35个行政村、6个社区和1个居委,常住人口20.6万。2014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1.3亿元,同比增长9%,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全镇完成工业总产值358.2亿元,同比增长5.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02亿元,同比增长29.4%;实现财政总收入14.68亿元,同比增长12.0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比为1.59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171元,同比增长14%。
2014年,是我镇实施新一轮小城市培育三年(20142016年)行动计划的起始之年,我镇通过开展城市建设攻坚年、环境提升突破年和作风建设提升年等“三个年”活动,强化了小城市试点的竞争力、创新力和保障力,小城市培育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一是通过培育实体经济增强发展实力。一年来,始终坚持把经济建设作为推动小城市培育的重要抓手,加快形成与小城市建设相适应的经济支撑体系。一是培育产业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完善供电、供水、排水和道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加快镇北、镇西和镇东等五大产业平台建设,全年争取工业建设用地指标249.6亩,10多个项目落实建设用地指标,5个项目完成土地招拍挂工作,其余项目完成土地招拍挂准备,全年新开工项目达13个。目前,全镇共有各类工业用地项目40个,总用地面积950亩,计划总投资19亿元,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前期类、在建类、续建类和竣工类等四大项目梯队,为工业总量超越400亿元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推进转型升级,提升企业产出效益。大力发展优势新兴产业,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家,引进新兴产业领军人才项目2个,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7.04亿元,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47.9%;企业科技创新投资达到7.25亿元,机器换人示范车间数量占慈溪市的一半左右,建设用地亩均GDP产出达到42.4万元,亩均税收产出达到5.75万元;企业电商意识明显增强,全年新增网店36家,电商年销售额突破2.38亿元;组织申报国家创新基金项目3个,新增省级以上名牌和商标3个;深入推进铝压铸、喷涂行业专项整治,整改铝压铸、喷涂企业68家,关停82家。三是加大招商力度,注入经济增长源动力。深入开展“招商引智”一号工程,全年引进内资2.7亿元,外资1239万美元,全面完成了综合商贸城项目招商和华东文化产业园一期土地指标报批。同时,进口大众4S店建成营业,台州银行、光大银行等2家一级支行顺利落户,全镇年末存贷款余额超250亿元;余慈物流现代供应链仓储配送中心开工建设,全镇物流企业年产值近3亿元;e淘电商园和汽车4S店集聚区等项目正抓紧开展招商工作。
二是通过开发核心区块提升内涵形象。一年来,始终坚持新城开发和旧城改造“两手抓”,着力完善城乡一体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提升城市内涵形象。一是全面推进新城建设。按照慢生活休闲小镇特色定位的“周巷新城”,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目前,嘉悦广场(投资5亿)一期主体已经结顶,完成二期工程量的60%;新城南部综合广场(投资10亿)8#地块主体工程全面结顶,7#朗廷五星级酒店地块基本完成方案调整;新城城市综合体(投资15亿)提前开工建设。二是有序推进旧城改造。深入实施“三改一拆”专项行动,全年实施“三改”面积8.09万平方米,拆除违法建筑面积26.68万平方米。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全面推进4个区块改造项目(总投资25亿),已有3个实现主体结顶,另有2个区块正在洽谈中;着力推进城区道路向特色功能街区转变,全面启动天潭路道路及两侧立面改造工程,着力把天潭路打造成为明清建筑风格的古玩特色街;同时,启动兴业路道路及地下管线改造工程,着力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商业步行街。三是坚持推进城乡统筹。坚持城乡统筹规划,编制完善了城乡一体的农贸市场、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布点规划,开通了城乡一体的7条公交线个中心村建设,完成了新缪路村以梨产业为特色的特色村建设,并成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启动了8个农民公寓点建设,全镇已建成农民公寓22万平方米,全年新增农民市民化进城落户人数542人,全镇城镇化率达到66.5%。
三是通过发展民生事业改善居住品质。加大民生事业投入,深入推进“五水共治”等生态环境建设专项行动,努力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一是大力发展文教卫生事业。稳步实施办学条件优化提升工程,顺利完成投资1亿元的中心小学迁建工程(体艺馆),并稳妥实施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化改革,全镇等级幼儿园在园幼儿覆盖率达到97%;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镇4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建立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投资1000万元完成镇老人公寓综合改造提升工程,每千名老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12.1张。二是大力改善城乡环境。深入实施“五水共治”专项行动,累计募集5300万元社会资金用于治水工作,捐款总量位居全市镇(街道)首位;累计清理垃圾河26条(段),总长21.26公里,关停畜禽养殖场22家;深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惠及农户1.2万户,受益率超过60%。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探索实施市场化保洁机制,镇村两级每年投入环境整治专项资金近3000万元。三是大力推进社会综合治理。深入推进马路市场、垃圾乱焚烧乱倾倒、农副产品偷盗等“八大整治”专项行动,完成海莫和庙后等2个马路市场170余摊位的整治工作。大力推进“三合一、多合一”场所专项整治,累计取缔无证照合用场所837家;整改897家;拆除违章建筑22家,面积1144平方米。保持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高压态势,全年发生各类刑事案件989起,万人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至48起。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依托和谐促进(联合)会、“党员老娘舅”等第三方平台,丰富基层矛盾纠纷调处手段,排摸调处各类矛盾纠纷628起,化解率达99%。
四是通过落实政策扶持强化建设保障。一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在各个方面进行了扶持和保障。一是落实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建设,全年实现非国有投资25.56亿元,占投资比重的85.1%。一级财政体制分成金额、税费优惠返还金额均实现100%到位,慈溪市专项配套资金实际到位1.3亿元,重点建设项目县分担比例达到50%。全年争取各类建设用地指标671.9亩,累计使用建设用地1776亩,占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面积的60.86%。同时,慈溪市委、市政府在今年允许周巷镇与慈溪市同步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期评估工作,切实强化了周巷小城市建设发展空间的保障。二是强镇扩权和平台建设方面。启动了新一轮强镇扩权改革,承接各类管理权限282项。综合执法、应急维稳、就业保障、行政服务等四大服务平台运行正常,2014年,行政审批中心开设办理窗口38个,进驻部门14个,全面推行三级审批服务联动机制,累计办结各类审批事项5.5万件;综合执法中心配备专业执法人员86人,全年办结各类案件149件,办结率达100%;全镇实现数字化管理的建成区面积达14.5平方公里,建成区数字化管理面积覆盖率提升至96.7%;全镇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均超过97.5%,全年累计介绍就业2947人。三是其他扶持政策落实情况。大力提升建设发展中专业技术人员比例,目前,全镇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有96人,占行政事业编制总人数的47.5%。同时,一年来,慈溪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会议2次,各部门全力支持、配合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会议协调确定的问题落实率达到100%。
一年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宁波慈溪市周巷镇:以小城市建设促转型发展》(7月18日)和《如何走好新型城镇化之路:努力实现由“镇”向“城”跨越发展》(12月25日)的2篇文章对周巷小城市建设的做法及取得的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此外,11月21日,承办了由宁波市人民政府和光明日报社联合主办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讨会”,相关领导、专家和学者在会上为下步我镇如何推进小城市建设建言献策。同时,我镇在四个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创新。头部,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村(社区)经济合作社股份制改革,目前,全镇已有31个村(社区)经济合作社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每位股东每年蕞多可收到分红2586元,预计到年底全部41个村(社区)将完成改革。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地流转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工作,2014年底,全镇土地流转面积达到35106亩,流转率达到57.7%;累计完成宅基地确权39629户,登记率达99%。同时,创设了慈溪首家综合性农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了农业经营主体由单一品种向综合性农业服务转变,目前,周巷镇农业合作社联合社有会员单位32家,辐射万亩核心生产基地和逾5000户农村劳动生产力。第二,探索城市管理服务新模式。进一步规范行政服务分中心硬件配套和人员管理,全面落实现场精细化管理要求,深入推行村级服务群众工作站审批代办制度。积极探索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初步完成宁波智慧城市三级网络入网的相关衔接工作;全面启动集安全生产、消防监管、食安监督、流口管理、平安宣传和和谐促进等“六大员”于一体的公共安全网格化管理;基本完成综合执法队伍职能、机构和工作机制的设置。同时,今年我镇将进一步整合城市管理服务机构职能,积极探索推进“大环卫”工作模式,并适时推进综合执法局机构改革。第三,探索年轻干部培养新模式。探索建立机关干部“耕民学堂”,通过导师结对、学习交流、轮岗挂职、见习锻炼等多种途径,强化年轻干部的锻炼和培养,目前,头部期“耕民学堂”已结业,累计开展各类集体活动12次,并选派2名优秀年轻干部赴村任职。第四,探索联系服务群众新渠道。探索开展了“圆桌夜谈”工作机制,确定固定时间开展全镇式大规模进村入户走访活动,进一步畅通联系服务群众渠道。去年,全镇累计开展“圆桌夜谈”2856次,走访群众3.9万户,收集群众意见建议逾1.3万条次,解决民生、发展等领域实际困难728个。该做法被《光明网》、《浙江日报》、《宁波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并在全宁波大市得到推广。目前,我镇根据“圆桌夜谈”开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探索逐步把“圆桌夜谈”向“圆桌夜办”深化,把联系服务群众从“有事谈事、无事谈心”向“有事谈事定期办结、无事谈心增进感情”进行完善,力争能进一步改善基层走访的实效性,切实打通联系服务群众“蕞后一百米”。
尊敬的各位考核组领导和专家,以上是我镇2014年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按照小城市培育试点考核办法要求,我镇对各项考核指标进行了自查,基本实现了经济实力、内涵提升、生活品质、体制创新和扶持力度等5大类考核的预期目标,此外,未列入单独考核的19项三年行动计划指标也均达到了目标值,请各位领导和专家核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