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杭州湾新区全力推动对外交通大突破区域融合大发展
前湾东风劲,慈溪风云起。交通互联,打破市、区空间格局;产业互动,加速优质资源流动汇聚;民生共享,推动高质量一体化……迎来高铁时代、前湾时代、长三角一体化时代等重大机遇,近年来,慈溪放大格局,提升城市能级,不断优化和区域之间的互补融合。
交通是我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先手棋”。慈溪和新区地处“一湾引领”的环杭州湾经济区,是浙江、宁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先头部队”。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动对外交通通道大突破。今年1月,历时3年建设的胜陆公路(横河—余慈界段)前应路至梅园互通高架主线通车,连接起杭州湾新区、慈溪、余姚三地。同时,按照全市域“五横六纵”快速路网规划,加快实施中横线快速路、兴慈八路快速路和兴慈大道快速路工程,加快南三环快速路、规划S202、滨海六路和梁周线快速化改造等工程前期研究
到2025年,市域“五横六纵”中的“一横两纵”快速路网(中横线国道—兴慈八路快速路和胜陆高架—兴慈大道快速路)基本形成
围绕市区交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完善服务城乡一体的交通基础网。到2025年,基本实现所有镇(街道)10分钟能上高速(高架)、慈溪中心城区与杭州湾新区20分钟全辐射、市域各城镇节点间30分钟通达的“123”交通圈。
聚焦海陆空立体化,全力推动综合交通体系大升级,聚焦沪杭甬同城化,全力推动对外交通通道大突破。
未来5年,慈溪将全力推进“155”全市域加快高水平交通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实施重点建设项目超100个,完成综合交通建设投资超500亿元(不含铁路和轨道交通类),境内建设(改扩建)线公里。
从全市域“一体化”的基建谋划,到“以大项目促大融合”的产业协同,2020年慈溪GDP突破2000亿元大关,不言而喻,这是市、区融合带来的全市域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近年来,着眼宁波杭州湾新区产业优势,我市在制定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的过程中,力求实现错位联动、融合协同、优势互补。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空间布局上,提出构建“一核引领、两区支撑、多园联动”格局,“一核”即以前湾新区为核心,“两区”即以滨海区、现代农业开发区两个区域,“多园”即市内其他工业园区。
另外,还启动滨海经济开发区四期区块产业定位研究,加强与杭州湾新区生命健康产业的配套互补。产业互补,全环节发力加速优质资源流动汇聚。融合不仅是做“加法”,更是做“乘法”。对制造业出口重镇、全国工业百强县慈溪来说,市区融合主要路径必然是产业的共融共生。
规划对接、补链强链、技术合作、招商联动……“强强联手”下的高质量融合,不仅强化了“慈溪制造”的“硬核”实力,也将从根本上优化大湾区“金南翼”的产业布局、创新生态,加速人才、项目、资本等优质资源的流动汇聚。龙头牵引,强链补链。
眼下,我市已有浙江长华、宁波洛卡特、正海汽车等10余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为吉利配套。
市区融合发展,包含文化旅游、医疗教育、公共服务等在内的民生“同城化”是重要特征。近年来,宁波杭州湾新区在特色文旅项目上的招大引强,慈溪市在青瓷、瓯乐、乡村游等领域的创新探索和特色发展,为区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巨大想象空间。
市区融合发展,为慈溪与杭州湾新区两地在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共建共享开辟了广阔空间。2019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宁波医院全面开业,并开通异地医保结算,成立宁波杭州湾新区医疗联合体,在家门口看名医成为新区和慈溪市民的一大福祉。
城市发展每一个节点的细微变化,无不回响着百万慈溪人民逐梦前行的铿锵足音。慈溪直面“高铁时代”“前湾时代”“长三角一体化时代”等重大机遇,迎来产业提升、创新提质、城市提能、治理提效的关键之期。
未来,慈溪、杭州湾新区还将围绕“中心辐射、双核联动、三片发力、全域融合”的市域空间格局,统筹推进重要区块开发,高标准系统布局建设一批生活、生态、文化、休闲等公共设施项目,聚力打造美丽幸福的宁波大都市北部中心。
版权声明: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0123-021 或 13391219793